蚌埠教育如何实现“高位”均衡
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承载着人民的期盼、国家的未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2015年底,我市所辖9个县(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位居皖北六市首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之后,怎样实现优质、高位均衡,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某种意义上说,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从近两年推行的名师工作室发展轨迹中,蚌埠教育正在向“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努力。
名师效应正凸显
迈向优质均衡,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效果非常好,让我们快速成长。”3月22日下午,新城实验学校教师王桂林这样对记者说。
他记得,工作室运作之初,针对成员的实际情况,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了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努力,或评上中学高级教师,或评上特级教师,或三年内发表数篇省级论文,或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或辅导数名年轻教师成长,或帮助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王桂林用“高人指路”总结工作室带给他的感受。这种指导,渗透到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我过去粉板字写的很差,自己一直没有在意。后来在马之先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有意识地弥补短板,坚持练习,得到了大幅提升。”2014年4月,在全国小学语文第七届多种风格教学大赛中,王桂林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个成绩,在他看来,是“过去想都没想过的。”
而在该工作室的带头人马之先看来,作为首席名师,加强辐射带动作用,把优质教育送到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既是出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下周去固镇送教啦!”一句话引得QQ群里的老师们纷纷报名。每学期到偏远农村学校“送教下乡”,成为工作室成员雷打不动的规矩。“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教师往往难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新方法”。针对农村教师的弱项,他们有针对性的为农村教师上公开课、教学讲座、面对面交流、指导论文撰写、信息技术的使用、指导和帮助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活动,为农村学校和教师无条件提供需要的教学资料。
自2013年9月以来,他们到三县和城市薄弱学校送教三十多次,参与活动的农村教师达五千人次。五河县五河小学花友礼老师谈及工作室的成效,言辞间满是感激。“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的评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倍感压力,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师,理论根基薄弱,教学经验缺乏,如何在高手云集的比赛中取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工作室组织的多次练兵活动,我一点一滴地得到锻炼,以至于获得最后的成功。”
2013年6月,马之先名师工作室成立。作为蚌埠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之一,该工作室成立之初吸引了二十位成员加入,他们有的是城市学校教师,有的是农村教师,也有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两年多的时间里,在蚌埠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马之先名师工作室早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跟马之先名师工作室同期成立的,还有另外9家工作室,每家的人数也在二十人左右,从表面上看,名师工作室规模并不大,但他们对提升教师素质所起到的作用却呈几何倍增态势。
多年来,教育持续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和学生择校需求难以忽视。择校,根本上是择教师资源。迈向优质均衡,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名师工作室”的应运而生,正是为教师研修、交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水平,并将教研中心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下移。
以点带面,培养大批优质的教师资源,从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正是蚌埠成立名师工作室的题中之义。市教育局总督学王光辉认为,名师工作室正是为适应新课改需求,提升教师学科能力,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构建完善的优质教师梯队而生。迄今为止,作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之一,全市30家左右的名师工作室为蚌埠教育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通过着力打造“三名工程”,以名师带动、名校长培养、名班主任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期间,市教育局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建立起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补充教师三千余人。中职中小学专任教师比“十二五”初期增长2844人,各学段学历合格率均达100%;目前,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共有享受国务院和省特殊津贴的专家14名、特级教师73名、省级教坛新星8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53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71名。
什么是优质均衡
优质均衡不是对优质学校的削峰填谷,而是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全市学校优势互补
“把人盘活了。”在王光辉看来,名师工作室是实现师资基本均衡,让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基本均衡的办法之一。此外,校长、教师定期交流,集团化办学、结对、跨区域、紧缺学科走教交流等方式都是教育系统为实现均衡所做的创新与努力。
“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均衡发展。”他如此总结。2015年,在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五大工程”推进下,蚌埠教育发展综合水平、育人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让城乡孩子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工作全覆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位居皖北六市首位……
五年来,蚌埠教育正开启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每年都有一批新校拔地而起,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蚌埠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获得更优质的人才支撑;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100%。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全力扩展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说到蚌埠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和成果,王光辉如数家珍,流露出为蚌埠教育成果自豪之情。“强调政府履职,侧重向农村、薄弱、小规模学校投入,实现基础保障条件均衡;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盘活教师资源;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教育的基本均衡,在市教育局局长乌兰其其格眼中,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力促公平的同时,我市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手笔投入改善城乡学校办学环境、添置教学设施,做到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全市校园纷纷告别环境简陋、设施陈旧的过去,以整洁靓丽、设施先进的崭新面貌迎来发展春天;也来自教育核心竞争力——— 教师素质的稳步提升。
新课标、新教材、新的学生评价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提出教育的优质均衡,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尽管接任全市教育系统“掌门人”时间不长,乌兰其其格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进行了深入又审慎的思考。她认为,社会上的择校需求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首先是对百姓关切的回应,同时也是基于对薄弱学校发展的关注与考量。2015年我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为加快向优质均衡目标探索前行,为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究竟什么是教育的优质均衡?
“在我看来,优质均衡不是对优质学校的削峰填谷,而是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全市学校优势互补。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可持续的提升。”乌兰其其格进一步说,“它是适应教育的变化,关爱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注重每一名教师素质的提升。”
进阶步伐渐清晰
让更多学校成为“名校”,实现“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迈进
在2015年成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以后,蚌埠教育将如何实现优质均衡的进一步突破,交出一份符合百姓期待的答卷?
在近几年蚌埠教育不断进阶的步伐中,答案正逐渐清晰。
2011年,启动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描绘具有起点意义的公平。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市新建普惠公办园,改扩建附属园近470多所;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省一类园9所,市一类幼儿园11所,学前教育优质化发展结硕果,“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构建,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引导名校资源不断辐射,推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发展。目前,我市已组建教育集团25个,吸纳中小学幼儿园76所,计划今年,全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0%,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参与面达到70%,让更多学校成为“名校”,实现“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迈进目标。
近3年,瞄准“互联网+”风口,加速教育信息化步伐。每年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达1.5亿元,要求各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划拨20%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三个100%的数据把这一硬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校园网建有率100%、班级多媒体覆盖率100%。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资源应用和空间应用排名均居全省前列,计划三年创建60所教育信息化先导校,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
“继续探索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立足全局谋篇布局。”乌兰其其格透露,接下来,城乡接合部区域缺少教育资源的现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她坦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眼下,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还有职业发展通道,跟城区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将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及待遇,树立乡村教师典范,重视他们的职业发展。引导乡村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认同这个职业,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支撑起教师成长、发展的空间。”
在总结前期集团化办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核心校师资管理的输出,积极培育一批“新核心学校”,实现优质教育集群发展,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的同时,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围绕‘少年蚌埠’行动计划,科学创建主题平台,全面立德树人,提高青少年素质。让每所学校立足特色,优势互补,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向教育优质、均衡目标迈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教育工作者永远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乌兰其其格如是说。